一、 选择题(3×10分)
1、世界上最早的政府立法对国民进行贫困救助是:(B)
A. 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通过 B. 英国济贫法的颁布
C. 德国社会保险立法 D. 中国孔子的大同思想
2、下面哪些是德国社会保险最早立法的背景条件(ABCD)
A. 生产力发展 B. 工人运动
C. 俾斯麦的个人思想 D. 德国当时的社会思潮
3、对穷人来说,依靠什么可以最有效保证政府会保障他们:(B)
A. 武力 B. 民主 C. 处境 D. 同情
1、下面哪些事例是人们因为自由受限落入贫困(ABCD)
A. 农村土地不能买卖 B. 校门口不能摆摊
C. 非本户户口不能录用 D. 注册资金不到100万不能免息贷款
2、下面哪些可以认定为工伤(AD)
A.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B. 在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C.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D.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3、从传统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导致家庭养老解体的原因主要有:(ABCD)
A. 出生率下降 B. 人均寿命提高
C. 市场社会条件下人际关系的多元化 D. 知识信息化
7、以下哪些制度安排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ABCD)
A.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B.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C.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D. 公费医疗
8、以下哪些是社会医疗保险中防止医疗机构过度供给的措施(ABCD)
A. 规定诊疗目录和药品目录 B. 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评估
C. 采取预付制 D. 规定定点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
9、我国失业保险最长可以领取多少个月的待遇(D)
A. 12 B. 15 C. 18 D. 24
10、生育保险的出现有三个前提条件是:(ABD)
A. 医院的规模化与普及 B. 妇女就业普遍化
C. 生育风险的增加 D. 女权运动的兴起
二、名词解释(3×5分)
教育救助
答: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不同阶段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的制度。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是政府和社会为生活在法定最低收入标准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绝对贫困
答:收入不足维护基本生存需要.
三、简答题(2×10分)
生育保险的待遇男性职工与女性职工分别有哪些?
答:生育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 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 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 基金。 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由当 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内生育人数和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等项费用确定,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 总额的百分之一。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列人企业管理费用。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在职业妇女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法》规定,只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不分男女,均应参加生育保险。 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社保中的生育保险是由国家强制性参保的,不分男女,旨在为在职工提供保障。据规定,男职工享受生育保险需满足以下条件:配偶是城镇户口的,须提交失业证或居住地居委会的无工作单位证明和经办机构规定的相关资料;是农村户口的,须提交其居住地村委会出具的无工作证明和规定的相关资料。 参保职工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可按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1)符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2)分娩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时,用人单位已为其参加生育保险且连续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满10个月。2、产前检查费和生产费用,当事人携带结婚证、社保卡(市民卡)及街道开具的计生证明到生育保险定点医院直接刷卡结算。3、申报生育津贴和一次性营养补贴,需填写《生育保险待遇申报表》并加盖单位公章,提供结婚证、独生子女证(孩子的)、出院小结等材料,于每月1-10日之间的工作日前往市医保中心生育科办理申报手续。
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依据有哪些?
答:(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四、论述题(20分)
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如何应对第三方付费问题?
答;目前国家实行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上仍然是建立在保险运作机制上的,即先缴保险费,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权利与义务对等。覆盖范围也基本上是国有企业或正规就业部门的职工,属于在职保险。即便如此,一些困难企业职工仍然被排除在医保范围之外,虽然在职,却不一定能享受到医疗保障。而那些其他弱势群体成员,就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医疗保险待遇。再是第三方付费导致的是患者的过度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过度医疗供给的弊端问题不少;因为, 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弊端尽显我国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即所谓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它创建于1951年,曾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支柱。这种医疗制度,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对保障我国职工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这种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落伍、弊端尽显,其不足有三: (一)实施范围不广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体现社会保险的普遍原则,也存在着社会保险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传统医疗保险制度适用对象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单位,连同职工家属在内,其覆盖面仅为全国人口的20%左右;而占全国人口约80%的农村人口和一部分非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基本上没有享受到这种医疗保险待遇。据调查,在城乡居民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中,农村居民约有58%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住院。这种覆盖面狭窄的保障制度已明显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二)筹资渠道不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所需费用由国家和单位包揽,个人几乎不承担支付义务。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医疗技术进步、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标准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医疗费用急剧攀升。据劳动部的统计资料,1980年我国职工医疗费用仅为60亿元,1993年上升至465亿元,1995年达653.8亿元,1997年高达773.7亿元,它以年均20%的速度剧增。另据统计,仅上海市1994年的医疗经费就高达60亿元,超过美国最大城市纽约的一倍!如此巨额的支出和增长速度,使得国家和单位不堪重负,并使得医疗费用的收支亏空难以及时平衡,医疗保险基金筹资难畅。甚至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时,职工的基本保障都得不到。 (三)管理体制不顺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管钱的不管医,管医的不管钱”现象。在财务、诊断开方和药品管理上缺乏有效控制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某些医药单位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收入,大搞精包装;某些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经济责任和节约意识,提供过量“服务”,开“人情方”、“大处方”;而企业单位对医药处方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缺乏严格的审核,随意报销。这些现象进一步加剧国家和企业医疗费用支付的压力,并致使一些亏损企业在内部搞起了医疗“改革”,减少或缓报退休职工的医药费,或简单采取将现有医疗费平摊到人、超支不报的“死包干”办法。这种不受法律保护的所谓改革,大大损害了职工的医疗权益。新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本门课开篇即讲述了社会保障历史上一些标志性的事件(现象),有1600-1800年代英国济贫法,有18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法,有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有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的福利国家。请你从中挑选一个现象,以该现象的过程与背景为例证,分析社会保障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社会保障的本质:福利交换暴力)